日期: 2010 年 4 月 29 日

部落格中DIY的繽紛世界

DIY手做的市場一直都存在,前幾年更是火紅,民眾開始對於DIY產生興趣,不論是卡片、飾品、生活用品、家用小物及書籍等等,DIY所創作出來的產品可以是獨一無二,也可享受其中手做的樂趣。所以DIY手做相關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對於喜愛手工作品的民眾可是一大幫助。

由於網路的蓬勃發展,也為喜愛DIY的人帶來更多的資源,部落格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在網路上互動的主流,許多手工達人就透過部落格分享自己的作品以及銷售手工商品,此外還可以增加廣告連結來達到行銷目的。透過部落格銷自己或是行銷商品也已經不是新聞,由於現在的部落格大部分是免費的平台,除非有需要用到更進階的功能才要付費,這也節省了部分的成本。

也因為透過部落格,可以讓許多人可以實際看到作品的圖片或是客製化商品,藉此透過網友口碑分享而讓更多人可以知道DIY手做的創意,喜歡手做小物的人也可以經由圖片挑選所喜歡的樣式。

各式各樣的手工作品也因為部落格的崛起而有了另一片天空,不但帶動了DIY風潮也讓更多手工達人可以藉此分享、教學及行銷作品。網路資源如此廣泛,但是在小小的手工世界裡,實際去探索後可以發現更多令人讚嘆的手工技術!

壹周刊–台灣銷售量第一

2001年壹週刊從香港來台,其香港的操作模式引發了台灣傳媒業的革命,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大量的煽色腥照片出現在社會文化之中,改變了閱聽眾的〝看〞新聞的模式,也將原本平淡無奇的台灣社會添加了許多的變數。壹週刊來台之初,「台灣傳媒業腥風血雨的日子正式開始」、「如果黎智英成功,代表台灣文化向下沈淪」等批評,就已經預先表達台灣媒
體對這本雜誌來台發展的不友善,也不看好,認為台灣民眾無法接受這樣辛辣的報導。但是事實上在正式出刊之後,這種說法不攻自破。由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民94)所做的調查中,壹週刊在閱讀率最高、內容最豐富、對個人或社會影響最大的項目上佔第一名的位置。

在壹週刊尚未進軍台灣市場,台灣的報紙雜誌所有的報導都是一面倒的對政府官方有利的新聞消息,卻看不到批評政府的新聞,就算是政府做了許多讓人民怨懟的事情依然是看不見媒體報導,在2001年之前在報社工作的攝影記者並不被公司長官有所重視,文字記者的重要性及權力大過超過攝影記者,在壹週刊進軍台灣之後這個情形稍有改變,由於壹週刊講求是採用大量圖片來說明這整個新聞事件,閱聽大眾逐漸的改變以往閱讀習慣,現今的讀者已經喜歡看大量的圖片故事。壹週刊的照片中時常帶有偷拍性質的符號,模糊的照片就是一種偷拍性質的符號,是促動閱聽眾有興趣的符號,閱聽眾會想要知道照片如何被拍,使用哪種器材,因為太清晰的照片,尤其是圖片故事,常常會被批評是假的,刻意製造出來的。在前壹週刊時代,平面媒體所刊登的模糊照片常常是被認為對焦不準確或曝光失誤,而如今在後壹週刊時代則是認為偷拍所造成。而模糊的照片所帶有的隱含義也是常常被大眾所提出來討論的,加深了對照片的印象。
當每週三出刊日,第一個會去買的就是電視台,電視台在週三早上所播報的新聞都會有好幾則的新聞是來自壹週刊,但電視台在播報時都是會指出某八卦雜誌所刊登的新聞事件,此時就會吸引讀者去購買壹週刊來仔細閱讀這件新聞事件。在壹週刊的銷售通路上,是採取零售制度如此一來在出刊日及可讓讀者在便利商店的通路中方便的購買到壹週刊,但如果是採用郵寄訂閱方式在價格上並沒有像其他雜誌社有相當大的折扣,甚至是沒有折扣還要自行負擔郵寄費用,原因在於如採用郵寄方式寄送給讀者那這本雜誌的時效性就會大大的打折,用這種方式改變讀者會自行在星期三出刊日至全國便利商店購買壹周刊。
以社會故事來做封面的是有比較好的銷量與銷售率。由此看出在後壹週刊時代中,閱聽眾比較喜歡社會黑暗面的報導,無論是色情的、黑道的還是與黑心有關的。這裡面的照片大部分是以偷拍為主,利用拍出來使用的模糊畫面吸引閱聽眾的注意力。

日本女性流行雜誌行銷策略

日本的流行趨勢,一直是臺灣女性追尋的方向,如何掌握日本的流行資訊呢?只要購買一本女性流行雜誌,就可以輕鬆獲得所有的資訊。

日本的女性流行雜誌包羅萬象,不只區分年齡層,更有單獨品牌的雜誌,例如:Cher周年誌。臺灣女性雜紙出版社,更進一步與日本雜誌洽談版權,出版臺灣版的日本雜誌,由此可知日本雜誌受歡迎的程度。

<臺灣版VIVI雜誌>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日本女性流行雜誌為何不減反增呢?

最大的原因是日本女性雜誌了解顧客的需要─「名牌」和「贈品」,並巧妙的結合這兩項元素,讓女性雜誌在一片經濟不景氣中,締造60萬本的佳績。

這裡從行銷賣方4P和買方4C探討日本雜誌的行銷策略:

一、產品(Product)V.S顧客的問題解決(Customer needs)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說明人類的五種心理需求,當最基層的生理需求達到滿足後,就想追求心靈或社會上的滿足。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在基本需求滿足後,當然需要讓自己變漂亮一點,這時一本傳遞女生流行資訊、告訴女生要如何打扮和如何吸引男生目光的書籍就非常重要。

流行的資訊不只要定時更新,也要隨著不同年齡層,而改變內容主題。

日本女性雜誌抓住了顧客追求流行的趨勢,在四月底讓顧客就可以看到六月的雜誌,讓追求時尚的女性,可以早一步知道流行的趨勢;也了解不同年齡層,有不同需求的打扮,在同一家雜誌社中,就會將雜誌的種類區分,有的適合年輕有活力的高中生、有的適合上班的OL,雜誌介紹的商品種類和價格,也會隨著分類而不同,例如有經濟能力的OL,就會介紹一些世界名牌商品。

日本女性雜誌,隨著顧客的需求改變產品的種類,讓顧客在眾多雜誌中,找到專屬自己的雜誌。

二、價格(Price)V.S顧客成本(Customer Cost)

雜誌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呢?依據每個人的生活或工作性質,答案會有所不同。但雜誌的時效性非常低,這個月流行的東西,下個月可能就過時,所以顧客願意花多少錢去購買一本一個月就過期的雜誌呢?我想顧客希望買流行商品意願高過買雜誌。所以目前臺灣的女性雜誌的訂價都在150元以內,大約是臺北一天的生活費,而日本女性雜誌大多在600日圓以內,也大約是一天的生活費用。

用低廉的價格,購買一個月的流行資訊,對於追求流行的顧客而言是划算的。且日本女性流行雜誌,又與知名品牌合作,購買雜誌就可以獲得名牌贈品,增加了雜誌的附加價值,顧客花一樣的錢,卻獲得加倍的商品,當然覺得賺到了!

<四月分steady雜誌>

<四月分steady雜誌贈品:HBG小提袋>

三、通路(Place)V.S便利性(Convenience)

宅經濟的時代來臨後,大家都習慣在網路買書,不只方便還可以享有小小的折扣,以顧客的便利性來說,網路商店和便利商店一定是首選通路。

但配合日本雜誌的促銷策略,每本雜誌都會附贈名牌贈品,而且贈品越送越好,顧客要確認贈品的品質和自己的需求,最希望的事看到實品,不只是雜誌的內容是否符合需要,更希望看到贈品的實體,確認贈品質感與實用性,才會買單。

這時無法看到實體的網路購物,可能不是顧客的首選,如果書店能展示贈品與雜誌內容,提供顧客參考,就可以引起顧客購買的慾望。

日本流行雜誌除了網路販賣外,在大型的書店也提供雜誌和贈品展示,提供顧客選擇的機會,而臺灣通路商也仿效日本書店的模式,讓整個書店看起來像販賣包包的商店。

顧客比較這麼多贈品後,會不會變得理性而不購買呢?實地觀察發現,顧客通常看贈品的品牌購買,且不只買一本雜誌。

<臺灣販賣日本雜誌的書店展示>

四、推廣(Promotion)V.S溝通(Communication)

顧客購買流行雜誌除了想知道流行資訊外,也希望自己能買到雜誌中的流行商品,但這些美麗商品的價格,總讓顧客覺得遙不可及。

日本雜誌與名牌廠商合作,推出名牌贈品,這種促銷的方式,也在告訴顧客「只要購買雜誌,你就可以輕鬆獲得名牌商品」,當銷售量大增時,雜誌社就可以得知顧客的回應:「我喜歡這個牌子」、「太划算了」或「太實用了」。

雜誌社了解顧客的需求後,更進一步推出品牌雜誌,送的贈品更大方,一個正牌包包通常要好幾千元,現在只要1500日圓,就可以同時擁有名牌包和該品牌的雜誌。例如:Cher周年誌造成搶購熱潮,在網路轉賣的價格,超過當時購買的價格。

推廣除了利用廣告和促銷方法外,顧客的口碑往往是更好的利器,當網路上

充滿雜誌贈品的開箱文,路上隨處可見贈品包,購買的人潮也會隨之而來。

日本女性雜誌從以往的填問卷抽贈品、隨書附贈試用包,到現在大手筆的名牌包,不只看到日本女性雜誌行銷方式的創新,也體會以顧客為中心的行銷,才能創造買方和賣方的雙贏局面。

參考資料:

一、新聞:

1.日本時尚雜誌SWEET不懼風暴 業績成長

http://n.yam.com/cna/garden/200908/20090801997185.html

2.包包、手錶隨書送 雜誌銷售量爆增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091103223938

二、贈品介紹(部落格):

1.超划算的雜誌贈品

http://tw.myblog.yahoo.com/princessjanet-emag/article?mid=26906&prev=26948&next=26839

2.日雜三月到五月的贈品調查

http://amarylliss.tw/blog/post/25984798

三、日本雜誌出版社

1.集英社

http://www.shueisha.co.jp/magazines/woman.html

2.宝島社

http://tkj.jp/steady/2010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