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udydesign

國小校刊轉型電子報背後所隱藏的問題

  印象中,小學校刊雖不易出現令人讚嘆的文章,但卻是許多小小作家的驕傲。如今,校刊的功能卻被逐漸淡化,淡化,再淡化……
  對於四、五、六年級生而言,小學校刊某些成分代表了學校的精神指標,所以每到徵稿時,老師鼓勵,學生努力,個個都希望自己能雀屏中選。然而自從教改開始,教育經費也跟著一刪再刪,每個學校的預算都必須重新規畫,很多過去理所當然的開銷頓時刪減(比方班級的打掃工具過去都由學校提供,現在則改由班費支出)。

■「電子報校刊」並非真想跟上數位潮流
1. 經費取得不易
  過往印製校刊的經費主要來自:家長會贊助或統一向學生家長收費,部分也可從學生的圖書費中編列,但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不若以往,家庭結構多有改變,全球金融海嘯更明顯波及校園,形成低收入戶多、單親多、隔代教養多與外配子女多的特殊現象。因此,印製一期紙本校刊所需數萬元的經費,對於班級數多,非明星學區的學校形成不小的壓力。近年來數位閱讀漸趨普遍,許多學校便順水推舟,取消紙本刊物,趁勢改發行電子報。
2. 編輯、印刷都外行
  老師大多沒有受過編排版訓練,紙本校刊仍停留在以word排版,功能不足,排版也不易,所以經常費事耗時。主責的老師又往往要面對各班不同的狀況加以應變,有些班級稿件不足,有些班級沒有提供電子檔等等,必須隨時調整版面或提供各項「救援」服務,對於本身職級務造成不少影響。
  由於不諳印刷,無法掌握紙張特性,沒有台數概念,也不了解RGB和CMYK的差異,林林總總,往往在和印刷廠溝通中產生不少誤會,延遲出刊時間,更遑論被當凱子削的價差了。

■「電子報校刊」的得與失
◎得→
1. 不再為籌措編印經費傷腦筋。
2. 機動性高,增加截稿日期的彈性。
3. 不受頁數限制,增加學生文章的數量。
4. 版型固定,只要重覆「複製」、「貼上」的動作。
5. 配合政策,響應綠能生活。
◎失→
1. 學生點閱率低。
2. 不是很好的閱讀器,囫圇吞棗難以品味文章。
3. 缺乏完整性,學生難以感受排版之美。
4. 流於行禮如儀,易忽略校刊定位。

■校刊大有為,無關「電子」
  校刊除了可以呈顯學校特色外,最主要的用意是要透過學校的力量,讓小朋友喜愛閱讀、增進語文能力,藉由閱讀提升寫作能力。一份好的校刊,可以豐富學童的學習空間,提供孩子創造潛能,醞釀文藝氣息,豐富生命。
  在數位普及下,校刊電子化是必然的趨勢,然而,仍然能透過一些小小的技巧來擴大非實體書校刊的效益:
1. 活化內容
  雖然校刊內容不外配合教育政策、學校本位與當期主題,但若能加入小朋友們所關心的議題,例如:最夯的卡通、校園人物風雲榜、封面設計大賽、課外生活大調查等,必能提升小朋友閱讀興趣。
2. 引導學童閱讀
配合語文或電腦課程,老師可以引導小朋友閱讀。
3. 點選容易
  校刊畢竟是代表學校的刊物,必須放置在首頁容易點選的地方。
4. 獎勵投稿
  無論是刊登作者照片或頒發感謝狀,對學生來說都是莫大的光榮,當然更可以採用合作社點券的另類稿酬方式。
5. 有獎徵答
  若能配合當期內容提供有獎徵答,更能吸引小朋友前往點閱。

  明星學校資源豐富,家長捐款不手軟,校刊仍能維持相當不錯的水準,甚至一年豪華過一年,但對大部分學校來說,校刊最實質的意義則是為評鑑加分。若能藉由教育單位的協助,舉辦校刊研習會,甚至籌撥經費都能有立竿見影的果效。整體而言,桃園縣國中小學是全國最看重校刊的地區,由於縣政府教育局每年都舉辦校刊評選,使得校刊成為各校願意用心經營的區塊,但也可以從得獎作品多為實體書或期刊看來,電子報校刊仍有大大提升的空間。

感謝:東園國小江芳存老師、許雅如老師/秀山國小范姜淑雲老師、李淑貞老師/錦和國小馮啟魯老師、吳玥珍老師接受訪談並提供資料。

台灣花藝界的推手:台北花苑

插花/開店/教學/期刊/花展/成立協會/國際交流/舉辦比賽

  說起台灣花藝,就不得不提到花藝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林秀德先生,也就是消費者耳熟能詳「台北花苑」的創辦人。林先生對台灣花藝界可謂居功厥偉,連國史館都必須載上一筆。

草地狀元,異國婚姻:
  當年台灣唯一一位年輕男性花藝設計師林秀德先生憑藉對插花的熱忱,代表台灣參加由總統府舉辦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動而認識了日本花藝設計師田村久子。年輕時長相俊秀的窮小子林秀德,因為將花材與花器借給氣質出眾的日本小姐,而牽起這段異國婚姻,並為台灣開啟花藝界的春天。

除了有熱忱,更是慧眼獨具:
  40多年前,台灣鮮花多用於婚喪喜慶的花籃、花圈等,實在很難與「花藝」畫上等號。林秀德先生從20多坪的小小店面開始經營,秉持著服務至上的觀念,認為「花店是祝福與關懷的事業,要有好的人才和創作,產業才能成長,怕競爭就會被淘汰,培養競爭者才能讓自己一直跑在最前面。」
  充滿商業頭腦的林秀德先生與擅長池坊與西洋花藝的田村久子老師,相輔相成,除了成功經營門市外,並配搭教學課程,使台北花苑在花藝界獨樹一格,並成功締造了花店傳奇。
 除此之外,更於二十多年前創辦台灣花藝雜誌、商業花禮月刊,成立插花協會、花藝設計協會和台灣區花店協會。林先生清楚知道,花藝設計東西兩大主軸,不外日本與歐美,因此,經常舉辦國際性交流活動(花展和研習課程等),來提升國內花藝水準。同時為了培育更多本土花藝設計師,奠定台灣在國際間的花藝設計地位,十八年前開始舉辦台灣區花藝設計大賽,優勝者更可代表台灣遠赴歐洲參加世界花藝設計大賽。多年下來培育出不少花藝界名師。大家耳熟能詳的,除了林先生的二千金,也是目前台灣花藝界的翹楚林惠理老師外,包括齊云老師、王湘君老師、林素梅老師……等等,都曾受惠於台北花苑。

用心栽培,傳承家業
  林家兩位千金在業界都有不錯的表現,林秀德夫婦用心栽培兩位女兒,兩人不但從5、6歲起便開始學習花藝,特殊的家庭背景,也讓他們能使用流利的英日語創造工作上更多商機。
  大女兒林美曄赴英國留學期間,在大型花店實習,發現自己鍾情於花店的經營管理,回國之後,便將在國外的工作經驗帶入台北花苑,除了將店面打造成溫馨的精品店外,更首創結合花藝及咖啡餐飲服務的“台北花苑時尚整合館(Elly’s Flower&Café)”,並成立結合專業婚禮企劃團隊與花藝佈置設計的“艾麗佳人婚顧館(Elly’s Wedding)”。從管理和行銷面雙管齊下,不但讓花店更生活化、精緻化,也讓台北花苑的品牌年輕化。
  二女兒林惠理自小展現繪畫天分,獨特的天分加上用心的自我充實,從英國、比利時習藝回國後,就以黑馬之姿獲得國際花藝大賽獎項,成為國際知名的花藝設計師。
  林家姐妹可謂珠聯璧合,姐姐林美曄致力於花店經營管理,對於市場脈動極其敏銳; 妹妹林惠理則投入花藝創作的領域。姐妹倆各展所長,成為花店經營和花藝創作成功分離的典範。

數位時代,活化網路市場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不會墨守成規,台北花苑早在二十年前便結合電腦應用程式管理花店和會員相關資料,十多年前林秀德先生就具備了網路花店的觀念,雖然因為過早投入而繳了不少「學費」,但如今卻證明其網路市場商機無限的看法。
  成立於1966的台北花苑,在林秀德先生一家同心協力經營下,用心服務、創新經營,發展迄今不但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知名店家,商務觸角更拓及世界各地,近半世紀的「老店」至今卻仍穩坐花藝界龍頭的寶座,全靠緊跟時代快速變遷的潮流,並且維持創意不斷的理念,將花卉事業朝向多角化軌道經營,提升品牌附加價值,創造更高利潤。

圖片來源:取自台北花苑及台灣花藝雜誌網站

台灣兒童圖畫書市場向前走

      以人口和土地面積來看,台灣圖書市場真是又小又冷,更遑論兒童圖書市場供過於求的現象了。尤其,近年來少子化一年勝過一年,中、小型出版社處處林立,市場更形窘迫。
     2002-2004年間是兒童讀物出版的榮景年,然而不到三年的蜜月期,自2004年起卻逐年衰退,儘管近年來國內培育出不少優秀的插畫家,但在創作的共識與酬勞之間,作者與出版商難以取得平衡,導致本土圖畫書的出版環境一直不甚理想。就出版流程與成本來說,出版一本國外知名的圖畫書和投資從零開始,要與作、繪者溝通→等待→再溝通……的冗長流程相比,期間所需投入的成本並非中、小型出版社所能承擔的。因此,為了節省出版成本與出版時程,大部份出版商並不願意冒險投資本土畫家;加上台灣父母偏愛購買外國名家得獎作品(國外得獎作品的題材選定、繪畫技巧與講究裝禎當然不容置疑),造成國內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多仰賴進口,呈現大量「入超」的窘況。
     我們從量的角度來看,國內每年進口的兒童圖畫書約佔整個圖畫書市場的60%;而質的部份,每年能獲得政府好書評選的本土圖畫書作品卻不到總得獎數的20%。若要樂觀解讀這個數據,我們可以說,優質的國外翻譯圖畫書提升了本土圖畫書的創作風氣和兒童文學的發展;反觀,卻也相對大幅擠壓本土圖畫書的出版通路。
■台灣圖畫書行銷三部曲
1. 初探市場─直銷:
圖書對日常生活來說並沒有急迫性,是屬於一種隱藏性的,也就是需要型的商品。因此,在早期台灣經濟尚在起飛階段的時期,裝禎精美,文字、頁數少又價格昂貴的兒童圖畫書,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都是一種奢侈品。所以,當漢聲文化進口圖畫書之初,便鎖定較重視兒童閱讀且有固定經濟能力的教師族群,派業務員進入校園,採一對一直效行銷的方式,搭配「媽媽手冊」說明圖畫書所具備的教育功能,成功開啟了台灣兒童圖畫書市場。
2. 活絡市場─直銷與多元服務:在市場漸趨成熟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著力於學前教育的信誼基金會,除了沿用直銷模式,更運用「信誼媽媽」的創新手法,以非專卻充滿親切感的業銷售人員來推銷圖畫書,並成立「信誼幼兒文學獎」和「小袋鼠說故事劇團」;積極推動本土圖畫書創作,推廣圖畫書閱讀,不但提升信誼在圖畫書的出版地位,更帶動了業績成長。
3. 開創市場─行銷國際:由於台灣市場狹隘,體質孱弱,幾乎每一家出版社都會面對大量庫存的問題。有鑑於此,格林出版社積極開發國外版權,透過國際知名書展,行銷以台灣作家結合國外知名插畫家的兒童圖畫書,創造出外銷金額大於內銷市場的圖畫書新藍海,目前,平均每本書可以賣出10-15個國家的國際版權,大幅拓展銷售版圖。
      在此數位時代腳部快速前進下,網路書店或部落格及podcasting(播客)的行銷方式,更絕對是目前出版商必須積極開發的部分。
■國外圖畫書出版優勢
    潛心經營超過百年歷史的國外童書出版,其完整的出版企畫,建構出三項重要的銷售利多:
1. 書籍種類齊全:同一本書,開發出硬版書、布書、玩具書、橋梁書、圖畫書、小說甚至於兒童雜誌等,一系列針對兒童身心靈成長,因應不同年齡的產品。另外,意識到漫畫市場的版圖越來越大,近年來也開始涉足漫畫式讀物。然而目前台灣的童書出版業,除了翻譯的兒童圖畫書在這部分發展得比較健全之外,其他本土繪本的多樣書種行銷方式則還在起步的階段。
2. 多樣化裝禎:選用不同的裝禎方式來促銷同一本書,精裝、平裝、布書、硬頁版、校園版、國際版以及套裝禮物版……等,每一種版本都設定出不同的讀者群並清楚做出市場區隔。一般而言,新書會選擇以高定價的精裝本先行出版(這部分是出版社獲利的根基),通常半年後才會考慮選擇出版較便宜的平裝本,另外,也有針對校園需求的低價校園版和行銷國外的國際版。對小小孩來說,出版布書與硬版書都是不錯的選擇,而若能配合節期(如:兒童節、聖誕節等)推出搭配布偶的禮物版也是很好的創意。這樣複雜的版本行銷模式是針對市場的全面需求,但務必遵守各版式書籍不能互相影響市場的銷售規則。
3. 健全通路鏈:雖然商品折扣與削價競爭舉世皆然,但在國外,大多數的出版社不會直接賣書給讀者,因此,中、小盤商的進價多能控制在5%以內,所以零售價格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一個健全的文創產業生態鏈,牽動著創作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全球擁有最多獨立書店的法國,政府為了健全產業,保有多元化的文化生態,甚至立法規定所有零售書商都必須遵守單一售價,目前歐盟已有11個國家跟進這樣的做法,其中德、奧、西、法、希、義、荷、葡都是經由立法通過,明確規範。亞洲目前雖然只有日本實施單一售價制,但近年來,南韓在政府與民間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下,其文化企圖不容小覷。

在經歷全球金融海嘯過後,出版商應該好好掌握經濟開始起飛的時刻,消費者在壓抑習慣性消費後,目前正處於重拾購買慾望的起點,這也正是出版商提升銷售量的大好時機,雖然台灣書市競爭激烈,制度也不夠完善,但是若能善用AIDA(注意→關心→欲望→行動)行銷手法,精準掌握市場商機,尋找新舞台,開創活水泉源,在華人兒童圖畫書市場居於領導地位的台灣,仍有其藍海商機。

參考文獻:
1.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Selling Picture Books Without Picture Book Culture:The Case of Taiwan》何儀,2004/07。
2. 《棒棒堂繪本》,15期,2009/03。